
【干貨】看原始人類的工具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了進化
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現在的人體形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最新的人類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工具和生活方式可能也影響了進化。工具、人類社會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已然改變了我們的身形。
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舉幾個栗子,看看原始人類的工具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了進化,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工具來彌補進化帶來的問題。
本文核心內容譯自一篇英文文章,原文內容比較簡短,Lily 在其基礎上補充了一些注釋和自己的理解。
原文鏈接:http://nautil.us/issue/1/what-makes-you-so-special/we-built-these-bodies
原文標題:We Built These Bodies ? 原文作者:Dusica Sue Malesevic
·石器的使用導致牙齒的退化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人類學家說,石器其實就是人造牙齒。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工具是在坦桑尼亞發現的,距今已經有260萬年的歷史。
早期人類使用的石器大小形狀各異。有塊狀的石頭,從高爾夫球大小到足球大小都有;片狀工具就跟硬幣大小差不多。
石器的功能之一是幫助早期人類在進食之前,先把食物磨碎。
?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進化可以粗略分成兩部分。
在前半部分,也就是南方古猿時期,我們祖先的臼齒開始變得更大、更硬、更厚。這是因為我們的牙齒其實不適合吃肉,而且用力咀嚼食物容易拉傷下巴,從而刺激了造骨細胞的生長,所以我們祖先的下巴變得更長、更堅固。
在后半部分,也就是25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南方古猿中分化出來,并且開始使用工具來加工食物。因為工具可以將食物磨碎,替代了一部分牙齒的功能,所以經過時間的演變,人類的牙齒又“退化”了,開始變得又小又薄了。
·你有那么多的眼白,并不是為了翻白眼...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人眼的鞏膜是白色的,俗稱眼白。眼白有多白呢?比我們的膚色還要白......這在動物界是很特別的現象。
日本科學家研究了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在92種靈長類動物里,有85種動物的鞏膜是棕色或者深棕色的。
金絲猴的鞏膜顏色就很深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跟大多數動物圓溜溜的眼睛相比,人眼被橫向拉長了。雖然大多數猴子是有“眼角”的,所以眼睛看上去稍微變細長了一點,但總體來說還是更接近圓形。
上面這位是例外...
上面說的這兩個特征都讓我們很容易發現他人在注視哪個方向,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則會掩藏它們的目光。回頭看看上面金絲猴的照片,確實很難看出它們在看向哪個方向。
為什么其他動物有著深色的鞏膜呢?這可能是為了防止捕獵者發現它們的目光,也就是“視線偽裝”。
對于猴子來說,四目相對是挑釁的象征,如果自己的視線方向被隱藏起來,對方就沒法判斷是不是要開始打架。而且視線偽裝可以欺騙捕食者,讓捕食者以為自己已經被獵物發現了,沒法繼續偷襲。
而對于人類來說,我們的生存壓力已經改變。人類體型更大,也更聰明,不再那么懼怕捕食者,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反而更加重要。如果能更容易地識別出他人的注視方向,就能更輕易地捕捉到他人眼神里給出的信息,這對于人際交流來說非常重要。
其實只需幾個突變就能讓人眼失去鞏膜色素,這個有利突變就被保存下來了。
·吃貨最該感謝的改變——生火做飯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有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崛起的關鍵性時刻,是開始生火和食用熟食的時候,這也是生命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之一。
?
生活煮飯會讓食物變軟、容易咀嚼,從而增加了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人類的身形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腸道變小了,骨盆變窄了,肋骨也不再外翻了。
從熟食中獲取的充足能量還提供了足量的血糖,為大腦的運轉和發展提供了保證。雖然大腦只占體重的2%,但卻需要消耗人體20%的能量,是我們體內最“貴”的器官之一。
另外,從樹上下來開始在陸地生活,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其他靈長類動物都不干這事。而火種可以讓人們看清周圍環境的捕食者和其他危險,所以對于開始直立行走的人類祖先來說,生火這項技能尤為重要。
·“媽媽再也不需要為我而滿身長毛...”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早期人類為了適應直立行走,骨盆開始變窄,所以嬰兒的頭部也越來越小。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出生后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照顧。
與此同時,我們的手和腳因直立行走而發生了變化,毛發也變少了。別小看了毛發變少這個變化,除了覆蓋體表、保暖等作用,毛發在育兒過程中還有個特殊作用:讓嬰兒可以抓在母親身上。比如大猩猩寶寶就可以抓著母親身上的毛發,貼在她身上。
而因為人類體毛的減少,新生兒是沒辦法每天粘在母親身上的。
所以對于人類母親來說,抱孩子成了體力活。南方古猿媽媽和早期人類媽媽需要花費20%的體力來抱孩子,還要用20%的體力來喂奶,照顧孩子要耗費掉她們近一半的體力。
?
不過沒關系,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女性并不需要全身長毛,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法就是嬰兒背帶。原始人類使用的嬰兒背帶很可能是用曬干的動物內臟做成的。
背帶不僅解放了母親的雙手,而且不會妨礙嬰兒生長,幫助人類在出生后發展出更高級的智力。
?
?
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人類的身體因為環境、工具、自然選擇等諸多因素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才塑造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這個過程其實還在緩慢進行中。那么近數十年間人類社會的飛速變化又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哪些新的影響和改變?多年以后,人類的身體會是什么樣?
幾年前有科學家預測了1000年后人體的樣子,他們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_?`)...
按照這個預測結果,人體會有這些改變:
身高變高:
因為技術的發展和營養的改善,人類的平均身高一直在長高。在未來人類中,1米8算矮的,2米1也就平均水平...
手臂和手指變長:
手長過膝的劉備再也沒什么好炫耀的了。手臂上的神經末梢數量也會增加,為了適應操作手機所需要的手眼協調能力。
蛋蛋變小:
男性生殖能力會進一步(進一步?)下降,睪丸會變得更小。
腦容量變小:
也許是因為計算機替代了一部分的人腦功能,未來人類的大腦體積會縮水。
牙齒變小:
跟上文說的原理差不多,因為食物會變得越來越柔軟,不再需要大力咀嚼,甚至越來越多的人用代餐粉和營養片來代替正餐,所以牙齒會變小。
鼻子形狀變統一:
人類的寬鼻子和窄鼻子對于適應不同氣候有著重要作用。未來的中央制冷和加熱系統都會非常完善,人們的鼻子形狀就沒必要存在差異了。
毛發變少:
保暖設施在未來會更加完善,我們身上的毛發會進一步退化。
皮膚松弛:
由于臭氧層被破壞,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可能會導致皮膚松弛。加上由于全球化和混血,人們的皮膚會偏黑一點。
?
。。。。。。。
上面的預測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比如有人認為,隨著人們開始用神經連接代替實際操作,人的四肢會漸漸退化,而非變長。
未來人類長什么樣,我們都沒機會知道了(如果真長成上圖那樣,我寧愿不知道...)。
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的身體會隨之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那么現在,來告訴 Lily,你覺得未來的人體會有怎樣的變化?
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舉幾個栗子,看看原始人類的工具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了進化,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工具來彌補進化帶來的問題。
本文核心內容譯自一篇英文文章,原文內容比較簡短,Lily 在其基礎上補充了一些注釋和自己的理解。
原文鏈接:http://nautil.us/issue/1/what-makes-you-so-special/we-built-these-bodies
原文標題:We Built These Bodies ? 原文作者:Dusica Sue Malesevic
·石器的使用導致牙齒的退化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人類學家說,石器其實就是人造牙齒。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工具是在坦桑尼亞發現的,距今已經有260萬年的歷史。
早期人類使用的石器大小形狀各異。有塊狀的石頭,從高爾夫球大小到足球大小都有;片狀工具就跟硬幣大小差不多。
石器的功能之一是幫助早期人類在進食之前,先把食物磨碎。
?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進化可以粗略分成兩部分。
在前半部分,也就是南方古猿時期,我們祖先的臼齒開始變得更大、更硬、更厚。這是因為我們的牙齒其實不適合吃肉,而且用力咀嚼食物容易拉傷下巴,從而刺激了造骨細胞的生長,所以我們祖先的下巴變得更長、更堅固。
在后半部分,也就是25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南方古猿中分化出來,并且開始使用工具來加工食物。因為工具可以將食物磨碎,替代了一部分牙齒的功能,所以經過時間的演變,人類的牙齒又“退化”了,開始變得又小又薄了。
·你有那么多的眼白,并不是為了翻白眼...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人眼的鞏膜是白色的,俗稱眼白。眼白有多白呢?比我們的膚色還要白......這在動物界是很特別的現象。
日本科學家研究了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在92種靈長類動物里,有85種動物的鞏膜是棕色或者深棕色的。
金絲猴的鞏膜顏色就很深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跟大多數動物圓溜溜的眼睛相比,人眼被橫向拉長了。雖然大多數猴子是有“眼角”的,所以眼睛看上去稍微變細長了一點,但總體來說還是更接近圓形。
上面這位是例外...
上面說的這兩個特征都讓我們很容易發現他人在注視哪個方向,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則會掩藏它們的目光。回頭看看上面金絲猴的照片,確實很難看出它們在看向哪個方向。
為什么其他動物有著深色的鞏膜呢?這可能是為了防止捕獵者發現它們的目光,也就是“視線偽裝”。
對于猴子來說,四目相對是挑釁的象征,如果自己的視線方向被隱藏起來,對方就沒法判斷是不是要開始打架。而且視線偽裝可以欺騙捕食者,讓捕食者以為自己已經被獵物發現了,沒法繼續偷襲。
而對于人類來說,我們的生存壓力已經改變。人類體型更大,也更聰明,不再那么懼怕捕食者,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反而更加重要。如果能更容易地識別出他人的注視方向,就能更輕易地捕捉到他人眼神里給出的信息,這對于人際交流來說非常重要。
其實只需幾個突變就能讓人眼失去鞏膜色素,這個有利突變就被保存下來了。
·吃貨最該感謝的改變——生火做飯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有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崛起的關鍵性時刻,是開始生火和食用熟食的時候,這也是生命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之一。
?
生活煮飯會讓食物變軟、容易咀嚼,從而增加了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人類的身形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腸道變小了,骨盆變窄了,肋骨也不再外翻了。
從熟食中獲取的充足能量還提供了足量的血糖,為大腦的運轉和發展提供了保證。雖然大腦只占體重的2%,但卻需要消耗人體20%的能量,是我們體內最“貴”的器官之一。
另外,從樹上下來開始在陸地生活,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其他靈長類動物都不干這事。而火種可以讓人們看清周圍環境的捕食者和其他危險,所以對于開始直立行走的人類祖先來說,生火這項技能尤為重要。
·“媽媽再也不需要為我而滿身長毛...”
插圖作者:Matt Stevens
早期人類為了適應直立行走,骨盆開始變窄,所以嬰兒的頭部也越來越小。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出生后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照顧。
與此同時,我們的手和腳因直立行走而發生了變化,毛發也變少了。別小看了毛發變少這個變化,除了覆蓋體表、保暖等作用,毛發在育兒過程中還有個特殊作用:讓嬰兒可以抓在母親身上。比如大猩猩寶寶就可以抓著母親身上的毛發,貼在她身上。
而因為人類體毛的減少,新生兒是沒辦法每天粘在母親身上的。
所以對于人類母親來說,抱孩子成了體力活。南方古猿媽媽和早期人類媽媽需要花費20%的體力來抱孩子,還要用20%的體力來喂奶,照顧孩子要耗費掉她們近一半的體力。
?
不過沒關系,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女性并不需要全身長毛,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法就是嬰兒背帶。原始人類使用的嬰兒背帶很可能是用曬干的動物內臟做成的。
背帶不僅解放了母親的雙手,而且不會妨礙嬰兒生長,幫助人類在出生后發展出更高級的智力。
?
?
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人類的身體因為環境、工具、自然選擇等諸多因素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才塑造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這個過程其實還在緩慢進行中。那么近數十年間人類社會的飛速變化又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哪些新的影響和改變?多年以后,人類的身體會是什么樣?
幾年前有科學家預測了1000年后人體的樣子,他們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_?`)...
按照這個預測結果,人體會有這些改變:
身高變高:
因為技術的發展和營養的改善,人類的平均身高一直在長高。在未來人類中,1米8算矮的,2米1也就平均水平...
手臂和手指變長:
手長過膝的劉備再也沒什么好炫耀的了。手臂上的神經末梢數量也會增加,為了適應操作手機所需要的手眼協調能力。
蛋蛋變小:
男性生殖能力會進一步(進一步?)下降,睪丸會變得更小。
腦容量變小:
也許是因為計算機替代了一部分的人腦功能,未來人類的大腦體積會縮水。
牙齒變小:
跟上文說的原理差不多,因為食物會變得越來越柔軟,不再需要大力咀嚼,甚至越來越多的人用代餐粉和營養片來代替正餐,所以牙齒會變小。
鼻子形狀變統一:
人類的寬鼻子和窄鼻子對于適應不同氣候有著重要作用。未來的中央制冷和加熱系統都會非常完善,人們的鼻子形狀就沒必要存在差異了。
毛發變少:
保暖設施在未來會更加完善,我們身上的毛發會進一步退化。
皮膚松弛:
由于臭氧層被破壞,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可能會導致皮膚松弛。加上由于全球化和混血,人們的皮膚會偏黑一點。
?
。。。。。。。
上面的預測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比如有人認為,隨著人們開始用神經連接代替實際操作,人的四肢會漸漸退化,而非變長。
未來人類長什么樣,我們都沒機會知道了(如果真長成上圖那樣,我寧愿不知道...)。
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的身體會隨之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那么現在,來告訴 Lily,你覺得未來的人體會有怎樣的變化?
0 個回復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