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本網站需要啟用 JavaScript, 請啟用后刷新頁面獲得更好的體驗
亚洲精品午夜精品,日本二手网站,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成人社区,日本一二三区不收费av
登錄
注冊
首頁
個人居家檢測
臨床應用研究
科研合作項目
合作與服務
社區
純合片段分析
姓氏祖源
祖源平均臉
基因關系
基因保險助手
原始數據
使用 WeGene 需要啟用 Cookies, 請啟用后刷新頁面獲得更好的體驗
社區首頁
祖源討論區
討論詳情
傻傻的FSTL5基因
父系單倍群N
N一M1819探源與姓氏粗探
鳴謝:"基因助手"及作者Mehmet
[注]*由于WeGeng的分析風格偏激進,有可能把不確定的+也算上了,從而多估了一層,所以,上圖N1b2a2應視同N1b2
2020年5月最新統計N1b2-M1819分布圖!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與內容相關的鏈接
提交
按熱門排序
按默認排序
107 個回復
傻傻的FSTL5基因
N1b2及下游在人群中的正常占比約是2.46%
(6.47%×40%=2.46%)
N1b2占比高出正常值的姓氏會優先做介紹
[at
Y-N祖源分析溯源群(N尋宗平臺)892272659( QQ群)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王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張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面向Y_N1b2及下游的祖源研討群。
歡迎:對祖源有興趣N1b2一M1819及其他N系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源流一
趙姓出自嬴姓,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大業的兒子,蟜極曾孫(另一種說法為元孫),嬴姓。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云:“大費(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夏朝君主夏啟繼位后,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大廉就繼承伯益的職位,其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國,為徐氏始祖。據《元和姓纂》所載,“顓頊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可見伯益為顓頊后裔。)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6][7]
源流三
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
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8]。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4][7]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大致有5個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后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
源于姬姓
第二個起源,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商朝末期,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25
吳姓
吳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吳王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1]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宋朝時,全國吳姓有約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臺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于前20大姓之列。[2]2014年百家姓排名吳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
中文名
吳
外文名
WU
得姓方式
以圖騰為氏
得姓始祖
太伯 仲雍
郡望
延陵、濮陽、陳留、渤海、吳興
歷史發展
源流發展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吳姓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后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后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源于姬姓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泰伯
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1]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3]
共25張
各地吳氏宗族譜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后,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后,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后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3]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
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后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后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后裔興旺。《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后代。[4]
三國時期
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后,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5]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3]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并呈南興北衰之勢。[3])
。。。。。。。
源于吳回
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于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后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后裔
源于姚姓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后,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陜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后裔。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起源演變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后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封為陳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1]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2]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涂。亦作袁濤涂。世代為陳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
,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后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3]
3、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聯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到了唐朝時期,稱之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記錄其后裔在宋、元時期的稱“禿馬敦(禿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則中記作“吐麻”。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謂源于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
6、出自象是黃帝的八世孫,人類起源以來就姓袁,袁氏圖騰、象、君子之品、生命不息、象載德袁、游袁天下,祖上有德、象是伏羲后裔:中國漢族人,袁姓,帝舜的異母弟,受封于有庳(今湖南道縣北)、后因遷徙到河北汝南多次分支來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同民鎮中界富袁國故鄉,這就是河北汝南。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attach]22672[/a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
2、源于曹姓,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于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建都于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5]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孫后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2]
4、源于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后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
6、源于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陜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于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于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周平王東遷后,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后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后滅于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3][4]
郭氏始祖
2、源于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5]
3、源于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墻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居于外城的遂以為郭氏。
4、源自少數民族
。。。。。。。。。。。。。。。。。。。。。。
得姓始祖
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孫。虢序做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東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陽。公元前658年晉滅北虢(序之封國),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郭序后裔,尤以晉陽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漢以來發展成為太原著姓。虢序號稱“郭公”,是“虢聲轉為郭”最關鍵的代表人物。[1]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主要源流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3]、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有二子重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4]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于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4]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起源源流
源流一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蔣國滅亡之后,姬伯齡的后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十三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期楚國滅蔣國后所置,屬于古汝南郡,魏、晉兩朝時期改屬弋陽郡。蔣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齡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三
可能源于子姓,殷商之后。《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記載宋國有蔣鋤。因宋國為殷商之后的封地,所以這一支可能為子姓蔣氏。
源流四
源于古越族,出自秦、漢朝時期南越國俚族,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
得姓始祖
蔣伯齡。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于蔣地(今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原為河南省固始縣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并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鄧
主要源流
源出一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稱鄧國(河南鄧縣),屬于以國名為氏。《貴姓何來》關于鄧姓的解釋:"鄧氏出自曼姓,是以國名為氏的。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國名'鄧'作自己的姓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后鄧況徙居南陽新野。楚滅鄧后,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后稱鄧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區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鄧陵"。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云臺首功”而受封為“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目錄
3
鄧姓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后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后,其子李天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姓既包括“南陽鄧氏”(含已混同于“南陽鄧氏”在鄧州和南陽地區的“夏朝鄧氏”),又包括“南唐鄧氏”(宣城鄧氏),還包括在四川和云南地區的“羌族鄧氏”和“彝族鄧氏”。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為圣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后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2][3]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銘證實。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于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并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后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漢書·五行志》中說: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譜》載:漢代兇奴單于的后裔,歸漢后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源流五
源于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施姓
施(shī)姓,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六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五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6%左右。
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后來他們的國王,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后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于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中文名
施姓
外文名
shī
施
讀音作(shī)
釋義
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
解釋
是周代的諸侯魯惠公的后裔
歷史發展
主要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驗。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后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干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史稱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后,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后,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職業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系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為“方人也”,因而也有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漢姓為施;明、清時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赫哲族
。。。。。。。。。。。。。。。。。。。。。。。。
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為得姓始祖。
施姓
施父。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于人世,果驗。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為施姓。他們尊施父為施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施伯:魯惠公之孫,施殳之子,荘公時為大夫盡忠親諫名顯于時。
施宿:字武子,宋紹熙年進士,寧宗慶元間在余姚金華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燭溪湖塘建筑賢亭招寶坃于公署郡縣父老載道懇留,因居姚趙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塢元時,敕封捍誨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廟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孫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誠者以為積累功德之報云。
施父:周公封魯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長隱公息姑次桓公軌少施父尾生事桓公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1]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胡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廣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
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后以邑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
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
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
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秦姓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陜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布于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亞洲還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為日本姓氏。
中文名
秦姓
外文名
qin
百家姓排行
18
中國姓氏排行
74
主要分布地區
中國各省都有分布
歷史起源
姓氏溯源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于雍(今陜西鳳翔),其后,國都多次遷徙,先后遷腳邑(今陜西洛川)、平陽邑(今陜西寶雞)、雍(今陜西鳳翔)、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等地。后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后,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義軍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大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后以邑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屋檐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對聯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后有改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并為雷澤之游一”。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
。。。。。。。。
〈老秦人>
話說商紂王有個寵臣,叫飛廉,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季勝,一個叫惡來。
季勝這一支傳到周穆王時期的造父,因給周穆王駕車有功,被封到趙城(山西趙城)。
造父一支發達以后,惡來這一支傳到大駱,大駱因實在混不下去,遂翻開家譜,查到自己原來和造父一族有親,于是千里投奔,依附于造父一族,以后在造父的引薦下,被周穆王封到犬丘,于是呢,老秦人的祖先就這么來了,但其時只是個氏族,還沒有立國。
這時候呢,兩族人其實都是趙氏,不過一個是趙城趙氏,一個是犬丘趙氏,趙城趙氏以后發展成趙國,犬丘趙氏以后發展成秦國,從根本上講,趙城趙氏還對犬丘趙氏有恩,不過誰能想到,幾百年后,他們倒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對頭。
犬丘趙氏的大駱有兩個很了不起的兒子,一個是老大成,一個是小兒子非子,成繼承了大駱的位子,而非子呢,因擅長養馬被推薦給周孝王,沒幾年的功夫便馬大蕃息,弼馬溫當的非常出色,哄得周孝王異常開心,開心之后就決定賞賜非子。
可怎么賞賜呢,大駱的土地已經傳給老大成,非子呢,周孝王又不忍心讓他居于人下,遂一咬牙,一跺腳,直接讓非子另起爐灶,將甘肅清水至張家川一帶的土地賞賜給他,讓他自立門戶。
非子便在這里建起一座叫秦亭的城邑,成為周朝的附庸,而這個附庸,因起源于秦亭,所以從中截個“秦”字,號稱為秦,老秦人的“秦”字就這么來了。
這才是秦國的真正起源。
所以要說秦發源于犬丘,還不如說發源于秦亭更準確些,因為居于犬丘的成這一支,不久之后,就被西戎滅族,秦國是非子這一支發展起來的,秦國既然跟犬丘關系不大,那他們的原住民自然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稱呼為老秦人了,老秦人以“秦”為號就這么來了。
更何況,非子這一支還有更了不起的地方,怎么個了不起法?
非子
周孝王除了給非子封地之外,還給他一個很了不起的特權,或者說是榮耀。
事實證明,當弼馬溫的確是很有出息的,非子因養馬養的好得到周孝王賞識,周孝王封給秦地以后還意猶未盡,覺得還沒給非子足夠的賞賜。
那么,接下來該給點什么呢?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讓非子重新祭祀贏姓,這個做法很不簡單,怎么個不簡單法?
不管趙城趙氏也好,犬丘趙氏也好,他們從根本上講,其實都姓贏,嬴姓可是上古大姓,到非子這一代,已經分成廉、徐、江、秦、趙、黃、梁、馬等十四支,這就是所謂的“贏姓十四氏”。
嬴姓雖然上古時期非常風光,但歷經千年,早已無人祭祀,這時候,周孝王讓非子重新祭祀嬴姓,就等于讓他當了嬴姓宗主。
成為一個大姓的宗主,一下子就把非子這一支的地位抬上去,從此,他們就成了贏家人的老大,也就自然而然的將贏與秦聯系到一起,所以從那以后,只有秦贏,才被人認為是贏姓正宗,秦贏既然是正宗,那老秦人自然就要往正宗上靠,所以以后就更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稱為老秦人了。
參考資料:史記等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attach]22693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馬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姚: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程: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潘葉韓錢金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傻傻的FSTL5基因
贊同來自:
(
0
)
2019-02-21 ? IP屬地未獲取 ?
評論 (
0
)
1
2
>
>>
要回復問題請先
登錄
或
注冊
發起討論
父系單倍群N
92 個討論
進入小組
首頁
個人基因檢測
臨床應用研究
科研合作項目
合作與服務
示例報告
下載 APP
社區
關于 WeGene
關于我們
媒體新聞
倫理委員會
隱私協議
加入我們
服務協議
價格保護
幫助中心
關于基因檢測
賬戶購買
樣本寄送
報告解讀
隱私安全
關于第三方數據
社區分享
開放平臺
申請成為開發者
開發文檔
客服微信公眾號
聯系我們
客服郵箱:
[email protected]
合作咨詢:
[email protected]
© 2025 WeGene.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企業主體身份公示
|
粵ICP備15012185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粵)-非經營性-2023-0379
中文
English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昌市
|
梁平县
|
祁门县
|
汪清县
|
大关县
|
佛冈县
|
淄博市
|
晋城
|
顺平县
|
万源市
|
平湖市
|
秦安县
|
洪江市
|
米脂县
|
扎兰屯市
|
乌兰察布市
|
南溪县
|
曲松县
|
紫云
|
太保市
|
常熟市
|
青岛市
|
新巴尔虎右旗
|
林州市
|
松原市
|
务川
|
贞丰县
|
宜都市
|
灵石县
|
黄陵县
|
图们市
|
新宾
|
柞水县
|
黄冈市
|
永仁县
|
景谷
|
平凉市
|
体育
|
鸡东县
|
昭平县
|
濮阳市
|
107 個回復
(6.47%×40%=2.46%)
N1b2占比高出正常值的姓氏會優先做介紹
[at
Y-N祖源分析溯源群(N尋宗平臺)892272659( QQ群)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歡迎:對祖源有興趣N1b2一M1819及其他N系
贊同來自:
源流一
趙姓出自嬴姓,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大業的兒子,蟜極曾孫(另一種說法為元孫),嬴姓。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云:“大費(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夏朝君主夏啟繼位后,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大廉就繼承伯益的職位,其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國,為徐氏始祖。據《元和姓纂》所載,“顓頊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可見伯益為顓頊后裔。)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6][7]
源流三
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
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8]。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4][7]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大致有5個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后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
源于姬姓
第二個起源,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商朝末期,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25
吳姓
吳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吳王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1]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宋朝時,全國吳姓有約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臺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于前20大姓之列。[2]2014年百家姓排名吳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
中文名
吳
外文名
WU
得姓方式
以圖騰為氏
得姓始祖
太伯 仲雍
郡望
延陵、濮陽、陳留、渤海、吳興
歷史發展
源流發展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吳姓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后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后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源于姬姓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泰伯
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1]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3]
共25張
各地吳氏宗族譜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后,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后,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后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3]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
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后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后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后裔興旺。《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后代。[4]
三國時期
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后,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5]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3]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并呈南興北衰之勢。[3])
。。。。。。。
源于吳回
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于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后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后裔
源于姚姓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后,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陜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后裔。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起源演變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后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封為陳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1]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2]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涂。亦作袁濤涂。世代為陳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
,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后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3]
3、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聯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到了唐朝時期,稱之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記錄其后裔在宋、元時期的稱“禿馬敦(禿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則中記作“吐麻”。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謂源于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
6、出自象是黃帝的八世孫,人類起源以來就姓袁,袁氏圖騰、象、君子之品、生命不息、象載德袁、游袁天下,祖上有德、象是伏羲后裔:中國漢族人,袁姓,帝舜的異母弟,受封于有庳(今湖南道縣北)、后因遷徙到河北汝南多次分支來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同民鎮中界富袁國故鄉,這就是河北汝南。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
2、源于曹姓,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于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建都于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5]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孫后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2]
4、源于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后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
6、源于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
贊同來自: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陜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于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于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周平王東遷后,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后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后滅于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3][4]
郭氏始祖
2、源于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5]
3、源于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墻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居于外城的遂以為郭氏。
4、源自少數民族
。。。。。。。。。。。。。。。。。。。。。。
得姓始祖
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孫。虢序做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東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陽。公元前658年晉滅北虢(序之封國),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郭序后裔,尤以晉陽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漢以來發展成為太原著姓。虢序號稱“郭公”,是“虢聲轉為郭”最關鍵的代表人物。[1]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主要源流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3]、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有二子重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4]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于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4]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起源源流
源流一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蔣國滅亡之后,姬伯齡的后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十三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期楚國滅蔣國后所置,屬于古汝南郡,魏、晉兩朝時期改屬弋陽郡。蔣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齡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三
可能源于子姓,殷商之后。《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記載宋國有蔣鋤。因宋國為殷商之后的封地,所以這一支可能為子姓蔣氏。
源流四
源于古越族,出自秦、漢朝時期南越國俚族,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
得姓始祖
蔣伯齡。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于蔣地(今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原為河南省固始縣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并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贊同來自:
主要源流
源出一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稱鄧國(河南鄧縣),屬于以國名為氏。《貴姓何來》關于鄧姓的解釋:"鄧氏出自曼姓,是以國名為氏的。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國名'鄧'作自己的姓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后鄧況徙居南陽新野。楚滅鄧后,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后稱鄧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區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鄧陵"。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云臺首功”而受封為“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目錄
3
鄧姓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后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后,其子李天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姓既包括“南陽鄧氏”(含已混同于“南陽鄧氏”在鄧州和南陽地區的“夏朝鄧氏”),又包括“南唐鄧氏”(宣城鄧氏),還包括在四川和云南地區的“羌族鄧氏”和“彝族鄧氏”。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為圣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后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2][3]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銘證實。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于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并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后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漢書·五行志》中說: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譜》載:漢代兇奴單于的后裔,歸漢后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源流五
源于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贊同來自: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施姓
施(shī)姓,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六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五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6%左右。
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后來他們的國王,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后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于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中文名
施姓
外文名
shī
施
讀音作(shī)
釋義
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
解釋
是周代的諸侯魯惠公的后裔
歷史發展
主要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驗。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后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干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史稱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后,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后,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職業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系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為“方人也”,因而也有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漢姓為施;明、清時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赫哲族
。。。。。。。。。。。。。。。。。。。。。。。。
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為得姓始祖。
施姓
施父。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于人世,果驗。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為施姓。他們尊施父為施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施伯:魯惠公之孫,施殳之子,荘公時為大夫盡忠親諫名顯于時。
施宿:字武子,宋紹熙年進士,寧宗慶元間在余姚金華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燭溪湖塘建筑賢亭招寶坃于公署郡縣父老載道懇留,因居姚趙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塢元時,敕封捍誨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廟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孫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誠者以為積累功德之報云。
施父:周公封魯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長隱公息姑次桓公軌少施父尾生事桓公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1]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廣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
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后以邑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
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
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
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秦姓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陜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布于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亞洲還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為日本姓氏。
中文名
秦姓
外文名
qin
百家姓排行
18
中國姓氏排行
74
主要分布地區
中國各省都有分布
歷史起源
姓氏溯源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于雍(今陜西鳳翔),其后,國都多次遷徙,先后遷腳邑(今陜西洛川)、平陽邑(今陜西寶雞)、雍(今陜西鳳翔)、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等地。后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后,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義軍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大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后以邑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屋檐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對聯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后有改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并為雷澤之游一”。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
。。。。。。。。
〈老秦人>
話說商紂王有個寵臣,叫飛廉,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季勝,一個叫惡來。
季勝這一支傳到周穆王時期的造父,因給周穆王駕車有功,被封到趙城(山西趙城)。
造父一支發達以后,惡來這一支傳到大駱,大駱因實在混不下去,遂翻開家譜,查到自己原來和造父一族有親,于是千里投奔,依附于造父一族,以后在造父的引薦下,被周穆王封到犬丘,于是呢,老秦人的祖先就這么來了,但其時只是個氏族,還沒有立國。
這時候呢,兩族人其實都是趙氏,不過一個是趙城趙氏,一個是犬丘趙氏,趙城趙氏以后發展成趙國,犬丘趙氏以后發展成秦國,從根本上講,趙城趙氏還對犬丘趙氏有恩,不過誰能想到,幾百年后,他們倒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對頭。
犬丘趙氏的大駱有兩個很了不起的兒子,一個是老大成,一個是小兒子非子,成繼承了大駱的位子,而非子呢,因擅長養馬被推薦給周孝王,沒幾年的功夫便馬大蕃息,弼馬溫當的非常出色,哄得周孝王異常開心,開心之后就決定賞賜非子。
可怎么賞賜呢,大駱的土地已經傳給老大成,非子呢,周孝王又不忍心讓他居于人下,遂一咬牙,一跺腳,直接讓非子另起爐灶,將甘肅清水至張家川一帶的土地賞賜給他,讓他自立門戶。
非子便在這里建起一座叫秦亭的城邑,成為周朝的附庸,而這個附庸,因起源于秦亭,所以從中截個“秦”字,號稱為秦,老秦人的“秦”字就這么來了。
這才是秦國的真正起源。
所以要說秦發源于犬丘,還不如說發源于秦亭更準確些,因為居于犬丘的成這一支,不久之后,就被西戎滅族,秦國是非子這一支發展起來的,秦國既然跟犬丘關系不大,那他們的原住民自然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稱呼為老秦人了,老秦人以“秦”為號就這么來了。
更何況,非子這一支還有更了不起的地方,怎么個了不起法?
非子
周孝王除了給非子封地之外,還給他一個很了不起的特權,或者說是榮耀。
事實證明,當弼馬溫的確是很有出息的,非子因養馬養的好得到周孝王賞識,周孝王封給秦地以后還意猶未盡,覺得還沒給非子足夠的賞賜。
那么,接下來該給點什么呢?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讓非子重新祭祀贏姓,這個做法很不簡單,怎么個不簡單法?
不管趙城趙氏也好,犬丘趙氏也好,他們從根本上講,其實都姓贏,嬴姓可是上古大姓,到非子這一代,已經分成廉、徐、江、秦、趙、黃、梁、馬等十四支,這就是所謂的“贏姓十四氏”。
嬴姓雖然上古時期非常風光,但歷經千年,早已無人祭祀,這時候,周孝王讓非子重新祭祀嬴姓,就等于讓他當了嬴姓宗主。
成為一個大姓的宗主,一下子就把非子這一支的地位抬上去,從此,他們就成了贏家人的老大,也就自然而然的將贏與秦聯系到一起,所以從那以后,只有秦贏,才被人認為是贏姓正宗,秦贏既然是正宗,那老秦人自然就要往正宗上靠,所以以后就更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稱為老秦人了。
參考資料:史記等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