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道這就是漢族人含少量日本血統的原因?
后面這些文字都是網上復制黏貼過來的,說的是漢室劉姓在日本的繁衍,也不知道真的假的。無論是歷史還是基因我都是純外行,還請懂行的前輩們輕噴。
?
?
?據《陜西晚報》2005年3月29日報道,1997年,日本人高橋通泰作為漢朝皇帝后裔,在徐州一個漢文化會議上與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取得聯系,參加了第三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被任命為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和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現留存于日本的劉氏宗親,乃東漢光武帝劉秀后裔,漢獻帝劉協的直系后代。漢獻帝后代東漢直掬和日本第35代女天皇——皇極天皇結婚,就是說當今的日本天皇也有大漢天子的血脈。?
漢獻帝后裔在日本的杰出貢獻:
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被廢黜之后,居于山陽邑,稱為“山陽公”。他是一個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看到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多患癰瘡,他就利用所學,為民治病,深受百姓歡迎。234年3月,劉協去世,因太子劉馮早逝,改由嫡長孫劉康嗣襲為第二任山陽公,劉康目睹了西晉代魏,死于西晉鼎盛時期的285年。隨之,劉康的兒子劉瑾襲爵為第三任山陽公,縱情聲色的劉瑾在乃父去世時便已身染沉疴,勉強繼位4年后,與西晉的開創者司馬炎于同一年去世。劉瑾死后,其子劉秋襲封為第四代山陽公。 劉秋尚武好勇,309年5月,最后竟死于五胡之亂。至此,山陽公國歷經四任山陽公,存在了89年,終于滅亡。山陽公劉氏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帶,還有部分則遷到日本。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在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及其同輩劉阿知(他們均是漢獻帝的玄孫)時期,己是西晉王朝了。一日,劉阿知對其舊臣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聽說倭國(即日本)境內較為安定,我決定率家族東渡。”289年5月初一,劉阿知率其子劉都賀、舅趙興德及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離開漢土,歷經艱難東渡,于應神天皇20年(289年)9月5日到了日本。盡管他們是外來人,但漢朝在當時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再者劉姓移民日本,帶去了當時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日本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日本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劉阿知被天皇賜姓東漢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檜前村(今奈良縣檜前村)。劉阿知長子劉都賀,被雄略天皇賜姓為直。落戶日本后,他們被稱作“渡來人”,這一批掌握了漢民族科技文化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主要從事文字工作和工藝制造。大和政權建立后,“渡來人”組成“漢人”、“秦人”等集團,或進入政治、軍事等領域叱咤風云,或分散到地方開荒種地、興修水利,成為地方豪族。日本史學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說》一書中這樣評價:“劉阿知一族及其后裔傳入日本的漢文化,無論在精神還是在物質方面,都給日本文化以劃時代的影響。在精神文化方面,漢字、漢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傳入決定了后來日本文化的性質。在物質文化方面,水利、灌溉、養蠶等農業技術,建筑、雕刻、織布、冶金、制陶等各種工藝技術及其制品,都為當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日本,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到仁德天皇60年(372年)4月8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雄略天皇16年(471年)10月初一,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劉阿知的曾孫東漢直掬和日本第35代女天皇——皇極天皇結婚,生有坂上、大藏、內藏3子。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45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朱雀天皇天慶三年(940年)5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是在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之后逐漸形成了今天日本社會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93代。這支源出中國劉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是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姓遠祖進行定期祭祀。直到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員還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后裔,并一代一代的記人族譜之中。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他們也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中國為其祖先劉邦、劉徹祭陵。坂上家族中,出過“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當時主要負責朝廷軍事,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諸姓。大藏家族負責朝廷財政,成為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名稱來源。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橋、波多江、江上等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橋家族曾為城主(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諸侯)。內藏家族負責朝廷內事務,成為內務省名稱來源。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醫藥機構千年之多,成為壟斷日本醫學最高地位數千年的大家族,至今仍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簡曾在一本書的序言中,稱自己是漢獻帝劉協的后裔,漢名劉蕆庭。日本海外炭開發供給株式會社社長高橋通泰65歲時,因病療養,突然懷念起自己的祖先,于是利用療養時間研究家譜。
高橋通泰
他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圖書館查找到一本最古老、權威,記載有各族家譜的《日本書紀》。因高橋家族與原田家族同宗,而原田家族的家譜記錄完整,他認真查看并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后,發現自己竟然是中國漢高祖劉邦的第71代孫。這令他大吃一驚,不敢相信。高橋通泰分析認為,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允許國人和外國人來往,人們不敢承認和外國的關系。后來明治維新,日本政府發動了入侵中國的甲午戰爭,更不允許公民承認是中國的后裔,而對公民宣稱日本是神國,比中國的歷史還要長。高橋家族擔心受到傷害,隱沒了涉及日本之前的家譜。而原田家族很早就被剝奪了城主的地位,相對自由一些,所以保留了完整的家譜。高橋通泰認為,他的祖父清楚自己是劉家后裔,因高橋通泰從祖父寫的曾祖父戒名上發現了“心光院釋劉岳周常居士”字樣,其中的“劉”字在日本極少用。高橋通泰推測,由于日本政府先是發動了甲午戰爭,后又開始了入侵中國全土及整個亞洲的戰爭,祖父沒有敢告訴子女家族的完整歷史。為了揭示家族史,他發起成立了“高橋元種公后裔聯誼會”,相當日本劉氏宗親聯誼會,并親自組稿、編輯、排版、印刷、發行該聯誼會會刊《智伯陽來》,聯系了日本劉氏后裔90多個家族,經常舉行祭祀祖先、宗親聯誼等活動。高橋通泰還有一段有趣的經歷:他于1948年加入日本共產黨,歷任日本共產黨東京都地方委員會書記、北海道地方委員會書記。他反對日本政府曾對中國及亞洲的侵略行徑,對于近幾年日本“過去的戰爭不是侵略戰爭,是為了解放亞洲”論調的抬頭,他公開表示:“派軍隊到別國領土去的行為,本身就是侵略。無論以何種說法去解釋,都不能掩蓋其侵略的實質。”1997年,高橋通泰在徐州一個漢文化會議上與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取得聯系,參加了第三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被任命為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和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高橋通泰曾說過,自己是不是劉邦后裔無關緊要,別人可以不信,他只是想通過自己尋根問祖的行為,讓人們知道:日本和中國有著緊密的血緣關系,過去曾經友好,后代也應該友好,要和平相處,避免戰爭。今年84歲高齡的小冢齊不僅是日本大通株式會社社長,而且還擔任著中國電裝部品協同組合會長,河南省對外友好協會顧問、河南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顧問以及河南省對外勞務合作廳業務顧問等職。他德高望重,在日本經濟屆頗有影響,多年來一直為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忙碌著。2000年,日本的小冢齊先生曾游覽焦作。據小冢齊先生當時介紹,劉阿知、劉都賀的后裔人口數量龐大,所衍生出的姓氏數不勝數(據筆者查閱有關資料統計:日本外來姓氏中,源自中國的有137個之多,其中源自漢帝后裔的達47個,竟然超過了1/3),其中不乏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界名流。其文化遺存與焦作源流的對應點非常明顯,如日本的河內郡、都賀郡、山陽道等。日本河內地區前方后園形的合葬墓,比朝鮮半島金海地區出現的前方后圓墳早30年,源流對應不上。但到焦作漢獻帝陵一看,疑問就解決了。小冢齊先生第2次蒞焦時,特意帶來了赴日相關手續,同時他還建議我市有關機構在日本媒體上開辟宣傳專欄,并表示了投資意向。小冢齊先生說,如果條件具備,他將組織曾在道清鐵路工作過的同事來焦作探訪旅游。移居日本的劉協后裔的子孫,曾多次組團來此憑吊他們這位先祖。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倭奴國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這時也隨東漢皇室遺民便從洛陽徙居濁鹿。后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 倭奴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于農歷5月1日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于日本,有圣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兩千零四十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于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倭奴國后,被倭奴國國王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 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倭奴國的,還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個姓氏。阿知到倭奴國國王后,又奏請倭奴國國王,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倭奴國國王。因人多地狹,倭奴國國王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的兒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豬;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爾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二十五個姓氏的共同祖先。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八個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倭奴國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因此應屬歷史事實。這部分劉氏族人拓殖倭奴國后,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變成新的日本姓氏。他們移民倭奴國,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倭奴國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倭奴國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如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倭奴國,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十五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農歷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 當年劉阿知歸化倭奴國后,被賜姓為“東漢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農歷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這支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會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注:原田氏是有多個源頭的:除了大蔵姓原田氏還有 三河の大蔵姓(平姓)原田氏の他、美作菅家(桓武平氏)原田氏、遠江藤原姓工藤氏族、藤原姓菊池氏族原田氏、菅原姓原田氏、伯耆東郷姓原田氏(東郷氏)、指宿氏族平姓原田氏)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九十三代。這支源出中國劉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的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氏遠祖進行定期祭祀。 據劉邦第七十一代孫、日本高橋通泰先生提供的《島田高橋家系圖》記載,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劉氏后裔,傳到大藏春實的第九代孫大藏種直,生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五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國劉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橋氏,已傳到劉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親子弟中,有改姓氏為劉奔氏者,后逐漸分衍有筑奔氏、島津奔氏、葉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呂奔氏等,其“奔”字是專門特憶其奔逃之史。 唐朝時期,有劉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長安留學,有留居陜西地區者,后有回復為劉氏者,亦有簡化稱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晉、陜二省。
?
?
?據《陜西晚報》2005年3月29日報道,1997年,日本人高橋通泰作為漢朝皇帝后裔,在徐州一個漢文化會議上與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取得聯系,參加了第三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被任命為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和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現留存于日本的劉氏宗親,乃東漢光武帝劉秀后裔,漢獻帝劉協的直系后代。漢獻帝后代東漢直掬和日本第35代女天皇——皇極天皇結婚,就是說當今的日本天皇也有大漢天子的血脈。?
漢獻帝后裔在日本的杰出貢獻:
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被廢黜之后,居于山陽邑,稱為“山陽公”。他是一個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看到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多患癰瘡,他就利用所學,為民治病,深受百姓歡迎。234年3月,劉協去世,因太子劉馮早逝,改由嫡長孫劉康嗣襲為第二任山陽公,劉康目睹了西晉代魏,死于西晉鼎盛時期的285年。隨之,劉康的兒子劉瑾襲爵為第三任山陽公,縱情聲色的劉瑾在乃父去世時便已身染沉疴,勉強繼位4年后,與西晉的開創者司馬炎于同一年去世。劉瑾死后,其子劉秋襲封為第四代山陽公。 劉秋尚武好勇,309年5月,最后竟死于五胡之亂。至此,山陽公國歷經四任山陽公,存在了89年,終于滅亡。山陽公劉氏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帶,還有部分則遷到日本。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在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及其同輩劉阿知(他們均是漢獻帝的玄孫)時期,己是西晉王朝了。一日,劉阿知對其舊臣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聽說倭國(即日本)境內較為安定,我決定率家族東渡。”289年5月初一,劉阿知率其子劉都賀、舅趙興德及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離開漢土,歷經艱難東渡,于應神天皇20年(289年)9月5日到了日本。盡管他們是外來人,但漢朝在當時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再者劉姓移民日本,帶去了當時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日本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日本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劉阿知被天皇賜姓東漢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檜前村(今奈良縣檜前村)。劉阿知長子劉都賀,被雄略天皇賜姓為直。落戶日本后,他們被稱作“渡來人”,這一批掌握了漢民族科技文化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主要從事文字工作和工藝制造。大和政權建立后,“渡來人”組成“漢人”、“秦人”等集團,或進入政治、軍事等領域叱咤風云,或分散到地方開荒種地、興修水利,成為地方豪族。日本史學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說》一書中這樣評價:“劉阿知一族及其后裔傳入日本的漢文化,無論在精神還是在物質方面,都給日本文化以劃時代的影響。在精神文化方面,漢字、漢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傳入決定了后來日本文化的性質。在物質文化方面,水利、灌溉、養蠶等農業技術,建筑、雕刻、織布、冶金、制陶等各種工藝技術及其制品,都為當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日本,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到仁德天皇60年(372年)4月8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雄略天皇16年(471年)10月初一,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劉阿知的曾孫東漢直掬和日本第35代女天皇——皇極天皇結婚,生有坂上、大藏、內藏3子。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45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朱雀天皇天慶三年(940年)5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是在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之后逐漸形成了今天日本社會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93代。這支源出中國劉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是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姓遠祖進行定期祭祀。直到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員還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后裔,并一代一代的記人族譜之中。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他們也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中國為其祖先劉邦、劉徹祭陵。坂上家族中,出過“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當時主要負責朝廷軍事,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諸姓。大藏家族負責朝廷財政,成為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名稱來源。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橋、波多江、江上等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橋家族曾為城主(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諸侯)。內藏家族負責朝廷內事務,成為內務省名稱來源。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醫藥機構千年之多,成為壟斷日本醫學最高地位數千年的大家族,至今仍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簡曾在一本書的序言中,稱自己是漢獻帝劉協的后裔,漢名劉蕆庭。日本海外炭開發供給株式會社社長高橋通泰65歲時,因病療養,突然懷念起自己的祖先,于是利用療養時間研究家譜。
高橋通泰
他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圖書館查找到一本最古老、權威,記載有各族家譜的《日本書紀》。因高橋家族與原田家族同宗,而原田家族的家譜記錄完整,他認真查看并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后,發現自己竟然是中國漢高祖劉邦的第71代孫。這令他大吃一驚,不敢相信。高橋通泰分析認為,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允許國人和外國人來往,人們不敢承認和外國的關系。后來明治維新,日本政府發動了入侵中國的甲午戰爭,更不允許公民承認是中國的后裔,而對公民宣稱日本是神國,比中國的歷史還要長。高橋家族擔心受到傷害,隱沒了涉及日本之前的家譜。而原田家族很早就被剝奪了城主的地位,相對自由一些,所以保留了完整的家譜。高橋通泰認為,他的祖父清楚自己是劉家后裔,因高橋通泰從祖父寫的曾祖父戒名上發現了“心光院釋劉岳周常居士”字樣,其中的“劉”字在日本極少用。高橋通泰推測,由于日本政府先是發動了甲午戰爭,后又開始了入侵中國全土及整個亞洲的戰爭,祖父沒有敢告訴子女家族的完整歷史。為了揭示家族史,他發起成立了“高橋元種公后裔聯誼會”,相當日本劉氏宗親聯誼會,并親自組稿、編輯、排版、印刷、發行該聯誼會會刊《智伯陽來》,聯系了日本劉氏后裔90多個家族,經常舉行祭祀祖先、宗親聯誼等活動。高橋通泰還有一段有趣的經歷:他于1948年加入日本共產黨,歷任日本共產黨東京都地方委員會書記、北海道地方委員會書記。他反對日本政府曾對中國及亞洲的侵略行徑,對于近幾年日本“過去的戰爭不是侵略戰爭,是為了解放亞洲”論調的抬頭,他公開表示:“派軍隊到別國領土去的行為,本身就是侵略。無論以何種說法去解釋,都不能掩蓋其侵略的實質。”1997年,高橋通泰在徐州一個漢文化會議上與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取得聯系,參加了第三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被任命為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和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高橋通泰曾說過,自己是不是劉邦后裔無關緊要,別人可以不信,他只是想通過自己尋根問祖的行為,讓人們知道:日本和中國有著緊密的血緣關系,過去曾經友好,后代也應該友好,要和平相處,避免戰爭。今年84歲高齡的小冢齊不僅是日本大通株式會社社長,而且還擔任著中國電裝部品協同組合會長,河南省對外友好協會顧問、河南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顧問以及河南省對外勞務合作廳業務顧問等職。他德高望重,在日本經濟屆頗有影響,多年來一直為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忙碌著。2000年,日本的小冢齊先生曾游覽焦作。據小冢齊先生當時介紹,劉阿知、劉都賀的后裔人口數量龐大,所衍生出的姓氏數不勝數(據筆者查閱有關資料統計:日本外來姓氏中,源自中國的有137個之多,其中源自漢帝后裔的達47個,竟然超過了1/3),其中不乏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界名流。其文化遺存與焦作源流的對應點非常明顯,如日本的河內郡、都賀郡、山陽道等。日本河內地區前方后園形的合葬墓,比朝鮮半島金海地區出現的前方后圓墳早30年,源流對應不上。但到焦作漢獻帝陵一看,疑問就解決了。小冢齊先生第2次蒞焦時,特意帶來了赴日相關手續,同時他還建議我市有關機構在日本媒體上開辟宣傳專欄,并表示了投資意向。小冢齊先生說,如果條件具備,他將組織曾在道清鐵路工作過的同事來焦作探訪旅游。移居日本的劉協后裔的子孫,曾多次組團來此憑吊他們這位先祖。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倭奴國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這時也隨東漢皇室遺民便從洛陽徙居濁鹿。后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 倭奴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于農歷5月1日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于日本,有圣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兩千零四十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于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倭奴國后,被倭奴國國王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 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倭奴國的,還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個姓氏。阿知到倭奴國國王后,又奏請倭奴國國王,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倭奴國國王。因人多地狹,倭奴國國王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的兒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豬;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爾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二十五個姓氏的共同祖先。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八個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倭奴國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因此應屬歷史事實。這部分劉氏族人拓殖倭奴國后,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變成新的日本姓氏。他們移民倭奴國,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倭奴國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倭奴國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如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倭奴國,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十五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農歷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 當年劉阿知歸化倭奴國后,被賜姓為“東漢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農歷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這支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會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注:原田氏是有多個源頭的:除了大蔵姓原田氏還有 三河の大蔵姓(平姓)原田氏の他、美作菅家(桓武平氏)原田氏、遠江藤原姓工藤氏族、藤原姓菊池氏族原田氏、菅原姓原田氏、伯耆東郷姓原田氏(東郷氏)、指宿氏族平姓原田氏)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九十三代。這支源出中國劉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的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氏遠祖進行定期祭祀。 據劉邦第七十一代孫、日本高橋通泰先生提供的《島田高橋家系圖》記載,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劉氏后裔,傳到大藏春實的第九代孫大藏種直,生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五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國劉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橋氏,已傳到劉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親子弟中,有改姓氏為劉奔氏者,后逐漸分衍有筑奔氏、島津奔氏、葉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呂奔氏等,其“奔”字是專門特憶其奔逃之史。 唐朝時期,有劉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長安留學,有留居陜西地區者,后有回復為劉氏者,亦有簡化稱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晉、陜二省。
10 個回復
贊同來自: 藍星旗 、WeGene_4A5DA012 、張瀚元 、看了又看 、蘇梧
贊同來自: 清夜 、mikemao0987 、WeGene_41661F02 、WeChat_F873E9
贊同來自: C142857 、張瀚元
贊同來自: mikemao0987 、WeChat_740D8F
贊同來自: 看了又看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