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本網站需要啟用 JavaScript, 請啟用后刷新頁面獲得更好的體驗
贊同來自: mabaoyuan037
贊同來自: 咲燕子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
realmanbk
父系單倍群O
699 個討論
12 個回復
黃種人祖先O/N-M214大約在5.4萬年前在印度北部與白種人P-M45分開后,沿著中南半島北部邊山地帶東遷,并在越南北部分化出O-M175支,O-M175支向東進入西江水系上游,另有O/N-M214沿著紅河進入云南,后在大約2萬年前分化出黃種人N烏拉爾支,N族群在1.5萬年前末次盛冰期結束時北上西北及北亞。
末次間冰期南方氣候還算不錯,O-M175族群沿西江水系北岸地帶自西往東而下,大約5萬年前就橫貫兩廣北部,沿途撒落一路的O*小群體。由于當時氣候尚較冷,具備砍伐性能的中石器還未出現,受南嶺及西江的阻隔,這些古老的黃種人祖先僅限活動于廣西北部、肇慶、粵北及粵東的珠江北岸,按年代先后,封開羅沙巖第二文化層(48±5kaB.P)、香港西貢黃地峒(39~35kaB.P)、柳江人(50~10kaB.P)、廣西來賓人(35kaB.P)、桂林寶積巖(30kaB.P)等遺址便是他們留下的舊石器晚期遺址,或說他們先后至少已發展成三個大型聚落群。
距今大約4萬年前,生活在封開-桂東北一帶的O-M175首先分化出02-P31,隨后再分化出甌駱O2a-M95。3萬年前,隨著主冰期的到來,甌駱O2a-M95以及他們的祖型O*、02-P31在廣西地域快速地向南遷徙與擴散,通過與沿海原住早東亞人C的較量,很快地占領了東南亞及南亞東部的部分地區。他們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時到達了加里曼丹等南島,也登陸了尼科巴島,在中南半島,與甌駱O2a對應的母系mtDNA-B5a大約分化于2.77±0.5萬年前,尼科巴島上特異標記B5a1*的分化時間約為1.8萬年前。到了萬余年前,02-P31再分化出夫余O2b,夫余O2b開始可能活動在北部灣及粵西古沿海,盛冰期結束他們就沿著海岸直北上,擴散到我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成為東北亞最早的黃種人先民;距今四千多年前,在朝鮮半島南部,O2b再分化出O2b1,2300年前,他們夾雜著O3*駕舟東渡日本,成為彌生人。
大約3.6萬年前,生活在封開-粵北-香港一帶的O-M175又分化出01a-M119。在距今2.5萬年前末次主冰期到來時,01a人群的一支南渡古珠江口,沿著古海岸南下南島并形成馬來支,沿途部分留居海南島,與O2a融合,成為黎族的祖先;另有一支趁著盛冰期低海平面過了臺灣,途中留有福建東山(26~11kaB.P)及臺南左鎮(30~20kaB.P)遺址,約2萬年前,臺灣的01a分化出01a2-M110,他們成為高山族的祖先,部分在海平面上升前遷徙江浙一帶,成為上海馬橋原住民的祖先;約1.5萬年前盛冰期結束,再有一支從粵北遷徙江西、浙江一帶,沿途留有英德的朱屋巖(14kaB.P)、牛欄洞(12~8kaB.P)及青塘巖(10~8kaB.P)遺址、江西的仙人洞、吊桶環遺址(14~9kaB.P)、浙江的上山(11~9kaB.P)、小黃山(9~8kaB.P)及跨湖橋(8kaB.P)等遺址,此支是東部稻作農業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在新石器中-晚期又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7~6kaB.P)及良渚文化(5.3~4.2kaB.P)。而留居廣東的01a-M119人群后來在肇慶-梧州地區形成蒼梧越,并留有廣信河遺址群(4.6~3.9kaB.P),在珠三角地區形成南越并遺留有西樵山文化(6~4kaB.P)。如:01a-M119支系遷徙路線及年代圖。
O3誕生于大約3萬年前,由于嶺南的O3系大多源自4千年以來南下的漢人以及逃避戰亂的苗瑤,推測O3-M122初期在原始封豨部落并不很發達,分化出的M324、M121、M164等尚人丁稀零,少量O3(M122*)混隨O2a人群漂流到南洋,部分(P201*)混隨O1a人群過了臺灣。大約在2萬年前,一支不帶祖型O*的O3人群從賀江源頭進入湖南,先后分化出M134、002611、M117、M7及M159等,道縣玉蟾巖(20~10kaB.P)、澧縣彭頭山(9~7.5kaB.P)、洪江高廟(7.5~6kaB.P)、城頭山(7~6kaB.P)等遺址便是由他們及其后代所遺留。M134、002611、M117及M7人群沿湘西山前地帶向北遷徙,他們使用陡刃石器造出了竹木筏渡過了長江,約1.2萬年前,以O3*為主體其中以M7為特征的人群在鄂西聚集成荊蠻族群,而002611與M134、M117等繼續沿著山前地帶向北遷徙,在河南、河北形成先夏大本營,他們留下最早的新石器遺址有于家溝(12kaB.P)、南莊頭(10~9kaB.P)及轉年(9kaB.P)等遺址,隨后形成賈湖(9~7.8kaB.P)、裴李崗(8.5~7kaB.P)、磁山(7.4~7.1kaB.P)、興隆洼(8.0~6.8kaB.P)等文化遺址。
約9千年前的先夏大本營,一支以002611占優勢的族群向山東偏北地區遷徙形成東夷太昊支,并在山東留下沂源匾匾洞(9kaB.P)、淄博后李(8.3~7.6kaB.P)及棗莊北辛(8.4~7.3kaB.P)遺址;8千多年前,南部以M117(M134)占優勢的族群向西分出炎帝支,他們進入黃河中上游并創造有大地灣文化(8.2~4.8kaB.P);大約7千年前,以002611占優勢的族群向西分出黃帝支,其與炎帝支一起創造了仰韶文化(7~5kaB.P);在西北,又有早到的烏拉爾N族人混到炎帝姜姓及黃帝姬姓母系氏族部落之中,給漢族及藏緬語族帶來相當比例的K*(主要是N*、N1);也在大約7千年前,河南以M117占優勢的一支向山東偏南地區遷徙,形成少昊集團并創造了大汶口文化(6.3~4.5kaB.P),他們便是東夷贏姓的祖先;與此同時,渭水流域大地灣早期群落的M117向西北分出原始羌民,他們沿著藏緬走廊向南遷徙并形成藏緬族群。如動畫示意>>>及動畫-漢族的源流過程
早于6千年前為母系氏族社會,族群間002611、M134、M117等高度混合,并混入相當比例的K*(N);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不同族群可能有所側重,可能的優勢是:黃帝集團002611、炎帝集團M117、太昊集團002611、少昊集團M117、藏緬族群M117(據庫瑪等),如示意圖;在地理分布上,002611在河南及山東占優勢,M134、M117在河北-西北一帶占優勢。黃帝集團兼并炎帝集團,炎黃華夏集團不斷壯大,過程創造了燦爛的仰韶文化(7~5kaB.P)及中原龍山文化(4.9~4kaB.P),并以戰爭形式取得了對東夷集團及荊蠻集團的融合,形成漢人齊語支及漢人楚語支。藏緬族群南徙至緬甸-云南一帶形成擴張中心,其主要通過通婚形式使華族O3系廣泛地融合到東南亞O2a-M95族群之中,過程部分與早東亞人D通婚,融合成藏族、羌族、氐族等。
贊同來自: mabaoyuan037
贊同來自: 咲燕子
贊同來自: 咲燕子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